新能源汽车材料800V CTI是伪需求?结构设计能替代材料本身性能吗?

2025-04-02 68 苏州和塑美

在新能源汽车超充/闪充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材料的高CTI(漏电起痕指数)值需求是否属于“伪需求”?这个话题一直被业内专家拿出来讨论,我们也想了一想,以下从技术必要性、替代方案及未来方向三方面展开论述:

 一、高CTI值(800V及以上)是高压系统的核心需求
1. 高压环境对绝缘性能的刚性要求  
   800V及以上高压平台的充电电压峰值可能超过1000V,而高CTI值直接决定了材料在高温、高湿等复杂环境下抵抗漏电起痕的能力。若材料CTI值不足,即使通过结构设计延长爬电距离,仍可能因表面污染或长期老化引发绝缘失效,导致短路甚至火灾风险。

2. 轻量化与紧凑化趋势的限制  
   新能源汽车追求高功率密度和轻量化,例如金发科技的PA10T材料通过CTI>1000V的特性实现了部件小型化。若仅依赖结构设计(如增加绝缘层厚度)来补偿低CTI值,将导致部件体积增大,与行业轻量化趋势相悖。

3. 长期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
   高压系统需在-40℃至60℃宽温域内稳定运行,而低CTI材料在极端温度或湿度下易加速性能退化。和塑美科技的CT 10助剂通过提升尼龙材料CTI至800V及以上,并确保热老化1000小时后性能稳定,证明了高CTI对长期可靠性的必要性。

二、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与局限性
(一)结构设计优化
1. 延长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  
   根据IEC标准,爬电距离的计算与CTI值成反比。通过优化部件布局或增加隔离结构(如多层绝缘膜),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材料CTI的依赖。例如特斯拉液冷超充技术通过散热设计减少局部温升,间接缓解材料压力。

2. 冗余绝缘与模块化隔离
   采用分段式连接器或多级绝缘设计,可在局部失效时维持系统整体安全性。但此类设计需额外空间和成本,且无法完全替代材料本身的绝缘性能。

(二)材料技术创新
1. 更高性价比的选择——CTI提升助剂的突破  

   和塑美科技的UsePoly® CT 10系列助剂可使玻纤增强尼龙CTI值提升至800V,且不影响力学性能。每1%有效成分添加量可提升CTI值25~50V,通过材料改性直接满足高压需求,降低结构设计复杂度。

产品直通车:点击查看CT10 系列产品介绍


2. 新型高CTI材料开发  
   金发科技的PA10T(CTI>1000V)、巴斯夫的Ultramid®系列(PA6/PA66)及塞拉尼斯的无卤阻燃PA66等材料,通过分子结构优化实现高CTI与耐高温性能的平衡,成为高压部件的选择之一,但需考虑成本因素。

(三)系统级技术协同
1. 碳化硅(SiC)与GaN器件应用 
   SiC功率模块可耐受更高电压并减少热损耗,间接降低对绝缘材料的依赖。例如比亚迪的1000V高压平台结合碳化硅技术,实现充电电流达1000A,但材料CTI仍需满足基础阈值。

2. 智能热管理与实时监测  

   通过液冷散热(如华为全液冷超充桩)降低部件温升,结合局部放电监测系统动态调整运行参数,可延长低CTI材料寿命。但此类方案需额外成本,且无法完全规避材料性能短板。


三、结论:高CTI值非伪需求,但需多技术协同
1. 高CTI仍是核心保障
   尽管结构优化与系统技术可部分缓解材料压力,但材料本身的CTI值仍是高压系统安全性的基础。尤其在薄壁化、高湿高温场景下,高CTI材料不可替代

2. 替代方案的互补性* 
   短期:通过CTI助剂(如CT 10)和新型材料快速满足需求;  
   中期:结合碳化硅器件与智能热管理降低系统对材料的绝对依赖;  
   长期:推动材料(如半固态电池电解质)与结构设计的深度融合,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。

3. 行业趋势验证需求真实性*
   主流企业如巴斯夫、金发科技等持续投入高CTI材料研发,且比亚迪、蔚来等车企将高压平台作为技术标杆,表明高CTI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需求,而非伪命题。

综上,高CTI值在超充/闪充场景下仍是刚需,但通过材料创新、结构优化与系统技术的协同,可构建更灵活的技术路径。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标准化测试(如IEC 60112)与跨领域技术融合,以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双赢。


联系我们:

苏州和塑美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高性能功能新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产品涉及环保阻燃母粒、特种功能母粒、添加剂等。

联系电话:400-865-6070,18051096730

更多资讯请访问和塑美科技官方网站www.hsmtech.cn.


免责声明
本文内容基于公开网络信息整理,旨在科普新能源汽车材料高CTI要求原理,不构成专业材料选型或安全规范建议。文中涉及的实验数据、法规要求及案例仅供参考,具体产品性能请以权威检测报告和厂商技术文档为准。